走進美國的智能機械化農場
在擁有各種智能機械化的今天,很多科幻小說不在隻是書頁上的,而照進了現實。美國威斯康星州前舉行了一場“農業科技展”,現場不隻能看到大型收割機、農業用直升機,參觀者還能親自嚐試並與其他同業探討最先進的農業科技,包括能聯結至雲端進行分析、改善農作物產量的感測器,以及能分擔勞力的機器人。
無人機在今日的農業科技中也扮演了一個角色
無人機、機器人、分子科學、雲端服務以及氣候變遷背後的巨量資料分析,已經是當代新農民每日閑話的議題。
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副教授 Brian Luck表示:“農民朋友們不隻能自給自足,也擅長於在開發能貼近他們需求的東西上掌握先機。”他補充,其實現在看到的許多新興農業 科技,都是農民們自己的想法。農業領域的下一件大事,並非管理單一大農場,而是許多個小規模單位:“借由透過GPS與地圖科技的進展,我們的目標是管理個別區域內的農地灌溉、施肥量,並精細到每一株作物。”
農民需要能即時處理分析農場資料的方案
精確的農業耕作科技能讓農民們即時觀察、量測作物的狀況並作出回應。
Luck指出:“資料是其中的關鍵。”他表示,農民最需要的高科技方案,包括能告訴他們土壤肥沃度的感測器,甚至精細到土壤顆粒中的化學、礦物質成分比重。此外Larry指出,農民們也會想知道:“土壤營養成分傳遞到作物的流速,因此農民需要即時性的資料以及所需的感測器、診斷工具。”農業技術供應商John Deere的Field Connect是一套能監測濕度並將資料傳送上線,讓農民即時做出是否需要灌溉的決定。
Luck指出:“他們收集來自空氣與土地的資料借由放飛無人機、在施肥與噴藥設備中部署作物感測器,以及把濕度感測器推入土壤。”不過Luck也指出,農民們缺乏能滿足需求、具成本效益的寬頻聯結技術,現在就算是在偏遠地區,農民們也能連上網際網路例如透過衛星。但是其可取得性與連線成本對他們來說不太友善,因為農民們得處理越來越大量的資料流。
現在農民們會用SD卡或隨身碟儲存在農場上收集到的資料,再帶回家輸入電腦、傳送至服務機構讓顧問或農作物專家進行分析,整套流程可能得花上幾天。若農場設備終端節點具備足夠運算能力,可以處理或編輯原始資料,再將其中最必要的部分直接傳送至雲端呢?這樣的自動化程序將會是即時運作的,Luck 指出:“我們正朝著這樣的方向邁進。”
高科技農場上的機器幫手
戴恩郡作物與土壤部門的Johnson表示,今日的農場規模越來越大,農民們有很大範圍的耕地麵積,因此他們也正在積極尋求:“能從各方麵提升產量以及因應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的解決方案。”
機器人正準備大舉進軍農耕領域,例如有一種能在玉米叢中竄來竄去的小型機器人,可以在夏季末開始播種,甚至在成熟的玉米收割之前。
還有一種擠牛奶機器人也正興起,但價格仍非常昂貴;Johnson表示,比起真人擠牛奶的手法會因人而異:“乳牛們其實更喜歡機器人穩定、力道一致的‘手感’。”新推出的小型農耕機器人,可以在玉米叢中跑來跑去播種。不需要操作員的自動轉向拖拉機也已經問世。但農民們其實已經開始嚐試較小型的無人操作機器,也為24小時的農耕開啟了大門——因為不需要人力,不必睡覺的機器能讓農民坐享豐收之樂。而Luck認 為,在無人駕駛車輛上路之前,應該可以先看到無人駕駛拖拉機在農場上工作。這種超大型的收割機具備智慧感測器,能監測收割到的玉米或幹草重量,並估算出產量與收割麵積。
當農業遇上科技
農民們通常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法則來做決定,根據這個訣竅再加上農民們基本上具備的創新天性,農業為想嚐試新工具、新演算法與分析技術的科技業者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試驗場。
美國矽穀的農業與食品相關技術新創公司認為農業科技的研討會快速增加。統計數據顯示,農業與食品科技的投資額呈現大幅成長的趨勢,在2014年相關領域投資金額達到11.4億美元,投資案數量有176件。讓創業者與各家企業對農業與食品領域興趣濃厚的原因,還包括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需要糧食的人口數到2050年將達到90億。雖然農業有3成到4成的產量,是天氣決定的;靠天吃飯或許仍是農民們難以擺脫的宿命,但借由最新的農業科技,還是可以當個快樂的農夫!